敏捷需求和传统需求的区别
来自知识星球《成为百万年薪敏捷教练》的提问:
第一:对于产品经理的工作,岂不是还是要针对需求做详细的描述和说明,那不就是将原先需求的名字换了一种写法而已?
从组织形式来说,在传统的需求文档中,偏重描述系统应该长成什么样,很少提及我们为什么要做这个特性,用户在什么场景下要用这个特性,用了有什么好处。这样的话,团队就只看到解决方案,直接去实施解决方案,看不到「问题」,就可能造成:无法和业务方及用户共情,难以接受需求变更,无法在早期提出更高性价比的方案。 敏捷需求,最重要的变化是从「用户故事」出发,整个团队所有人都有机会首先站在同一个视角,就是用户视角来思考,从而就能理解为什么要做,为什么要改,为什么要先做这个后做那个。 总结一下就是:传统需求文档更注重描述解决方案,就是功能特性,业务规则等。敏捷需求更注重传递用户痛点,优先级,验收条件,实例。
第二:以 Scrum 框架为例,产品经理对用户故事详细描述的这部分工作,应该放在哪个阶段呢?是在计划会之前,产品经理作为 PO 完成这部分工作?还是在 sprint 开始后,产品经理作为团队成员完成这部分工作?
在动手写代码之前,要有 AC,最好还有实例(Example)。 但是对于谁来提供,什么时间做,没有标准答案。
- 谁来做? 把用户故事细化出具体的验收条件和实例,是 BA 的工作,如果 PO 有这个能力,PO 就可以自己做 BA,如果 PO 偏对外,没有时间做或能力做,就需要团队中有人来做 BA,是一名专职的 BA,还是由开发或测试工程师来做,都可以,它是一个「角色」而不是一个「岗位」。
- 什么时候做? 是在 Planning 之前做完,还是在一个专门的会议上做 Backlog Refine,亦或 Planning 之后,按优先级持续细化,就是需要通过迭代回顾不断调整的。
比较理想的做法是,PO 持续地对 Backlog 进行细化,在需要时请求资深开发和测试工程师的支持,在 Planning 的时候,故事大小合适,有线框图,有验收条件,这个时候图标,文案可以不确定,因为不影响工作量。Planning 后,PO,BA,UX 继续补充细节,比如高保真原型,文案等。开发人员领取故事后动手写代码前,跟 PO 和测试工程师 Kickoff,明确细节,尽量保证开发过程能顺畅进行。 敏捷需求的核心是小批量,多层次,拉动和共创,不要期望一次性把所有需求沟通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