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何培养终身学习者

ThoughtWorks 在 2013 年被评为最难面试的科技公司,可见我们对人才的期望是很高的。随时业务的快速增长,招聘也成为了企业发展的制约因素。ThoughtWorks 把「积极提倡社会和经济公正」作为公司的第三大支柱。为了提升技术女性的就业竞争力,我们与一些具有创新精神的高校合作进行「卓越女生计划」,打造创新实验室,探索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。 去年 6 月,我加入了 ThoughtWorks 思沃学院团队,参与了很多教学工作。我想通过本文谈谈,在数字化时代背景下,企业对人才提出了什么样的能力期望,以及我们对人才培养模式的一些探索。

工业化时代,企业需要各种岗位的专门人才,人才就像螺丝钉,一个萝卜一个坑。每个人都是一个标准化的资源,可以随时被替换。 信息时代,也叫数字化时代,比起具备某项专业能力,企业更需要的是有学习能力的人才,可以快速学习任何领域,这样才能帮助企业在快速变化的时代保持竞争力。

数字化时代,对知识工作者提出了什么能力要求?

学习能力

研究显示,企业的生命周期越来越短,很多企业都举起了打造学习型组织的旗帜。因为只有持续学习,才能保持组织活力,保持创新能力,保持持续竞争力。在这样的大环境下,组织中的每一个个体都必须成为终身学习者,才能保持个人的持续竞争力。

ThoughtWorks 在帮助众多客户进行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,常常为客户「人力资源建设的全生命周期」提供支持。在数字化的时代,ThoughtWorks 提出了「Digital Talent」的数字化人才观:

数字化人才既具备工程实现的能力,又有商业嗅觉,了解用户和市场,还有设计思维,知道如何一步步做出用户满意的产品。以敏捷的心态为基础:快速试错、持续改进。

这就对人才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,难道我们还要学生在学校里多呆几年,学会了这么多技能再出来吗? 其实我们期望的是,学生在大学里学会如何学习,进入公司后能快速学习各个领域的知识,解决跨领域的问题。

只有成为终身学习者,才能保持持续竞争力!

自我管理能力

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在 《21 世纪的管理挑战》中提出,知识工作者的管理是一个巨大的挑战。没有那个领导喜欢管理成本太高的下属,知识工作者必须进行自我管理。 高速网络和团队协作软件日趋成熟,让远程办公成为了一种新的趋势。大公司如 Google,Amazon,IBM 都支持一定时间的 Work From Home,小公司如 Basecamp(原 37Signals),国内的彩程科技更是支持全员远程办公。远程办公,连办公室都不去,领导连你的人都见不到,这种形式更是对自我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。

自我管理包括如下几个方面: 时间管理 合理地安排工作的优先级,要事先行。 知道自己一天当中什么时间高效专注,把重要的工作放在高效的时间处理。 主动规划工作而不是被动响应。

知识管理 在信息过载的时代,必须形成自己的学习方法和习惯。 知道什么时候该学什么,如何学。善于寻找和利用各种学习资源和工具,高效地把知识内化成能力。

自我发展 清楚自己的优势和天赋,不断提升自己的优势,补足自己的短板。挑战自己,走出舒适区,拓展能力圈。通过持续学习和刻意练习,提升自己的能力。

输出能力

去中心化,扁平化和开放是现代企业的趋势。在完成一件工作的过程中,职位能赋予你的权力会越来越少,非职权影响力将发挥更大的作用。 你很有能力,你还必须让别人知道。历史上有很多伟大的发明,是被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地方发明的,但后人只会记住影响力最大的那一个。 做出卓越的产品,写作,演讲,是提高影响力的有效手段。

我们的探索

目前很多高校都有实验室,配备了很好的硬件和软件。但普遍存在师资不足,或教师经验与行业实践脱节的现象。 我们找到具备创新思维的高校管理者,他们愿意将实验室资源开放出来,让有能力的企业进入学校,把企业的工作实践变成课程,把资深的企业员工变成教练,联合打造真正的第二课堂。 ThoughtWorks 通常会对实验室进行重新装修,打造成更加开放、更利于沟通和协作的环境。比如没有隔板的桌子,可以随意移动的椅子,无线网络,大量的白板等。

除了固定的教练外,还会经常邀请公司里的同事到实验室分享,也鼓励同学们多参与面向社会的实践活动,比如黑客马拉松,Code Retreat 等。让学生通过团队协作的形式解决实际的问题,尽可能多地接触企业员工,了解未来的真实工作场景。

学生通过实验室的实践活动也可以得到学分,从而不会和学生的学习目标产生冲突。对学生的考察更倾向于灵活地解决问题,而不是背诵理论知识。信息时代,海量知识可以通过即时网络,考察整合和运用知识的能力,更符合实际的企业工作环境。

传统的课堂灌输式学习被诟病已久,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方式被证明为更加有效的学习方式。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,对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。

成为培养者

在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中,教师的角色从传授者变成了促进者,观察者,支持者。 这个世界上有教师,培训师,教练,咨询师,引导者,辅导员等各种角色。在我们看来,这是过时的划分方式,我能把自己叫作培养者。作为一名培养者,应该灵活运用教学,培训,咨询,教练,引导,辅导等发展他人的技术。

  • 在学生迷茫时,运用教练技术,跟学生一起找到目标,激发学习意愿
  • 在进行团队学习时,运用引导技术,促进他们更好地从同伴那里学习
  • 在学生遇到问题时,运用辅导技术,循循善诱,用提问的方式激发学生自己找到答案
  • 在学生掉坑里时,运用咨询技术,用丰富的经验帮学生少走弯路
  • ...

培养者赋予学习的意义

如果不知道知识对自己有什么用,任何人都很难提起学习的兴趣,也难有决心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。 所以培养者有一个很大的责任是:为学习赋予意义。 当学生问到:学这个对我们有什么用?我们不会说是为了通过考试,拿到文凭。 比如学习编程语言,最重要的目的并不是为了以后用它找工作,或者在脑子里留下印象,以便以后要用的时候能更快地捡起来。而是学会如何学习一门编程语言,只有这样,待学生进入软件行业后,才能应对五花八门,层出不穷的编程语言。

培养者身体力行地影响他人

The day you stop learning, the day you stop teaching.

作为培养者,不能要求别人做一些自己都做不到的事。培养者应该身体力行地,影响他人做出积极的改变! 我们身体力行地,带领学生进行刻意练习,读书,写作。


在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中,学生应该成为学习的主导者,而不是被动参与。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,更重要的是学会学习方法,养成学习习惯。

学习学习再学习

「学习学习再学习」是李笑来老师的公众号名字,他是什么意思呢?很多人以为是要我们不停地学习。 其实他的意思是先学会学习,再去学习。 我们从小学到大学毕业,在学校里学习了十六年,遗憾的是,大部分人都没有研究过如何学习。

有一本书叫《好好学习》,作者提出,我们经历了比拼知识量的时代,到比拼知识获取速度的时代,再到比拼认知深度的时代。 短暂的一生学不完无限的知识,我们应当把 80% 的精力用在,学习那 20% 能解决 80% 问题的知识上。 作者还提出提升学习能力的三个底层方法:反思,以教为学和刻意练习。

这两年有门在线课程非常火爆,叫「Learning How to Learn」,后来出了一本中文书叫做《学习之道》。 这本书教我们什么是专注模式和发散模式,为什么要劳逸结合。记忆形成的原理以及如何增强记忆,如何处理拖延等。

我们在实验室学习中,引入和创造了很多学习工具和方法,比如概念图,组件关系图,思维导图提问学习法,可视化任务分解等。 引导学生组织公开课,应用以教为学,锻炼输出能力。

刻意练习

人们倾向于不停地获得新的知识,想尽办法逃避练习。 而且我们从小仿佛就接受了一种价值观:聪明光荣,勤奋可耻。你想想学霸们,努力学习从来不让人看见,一定要装得我都没怎么使劲儿就成功了的样子。而人们也倾向于把别人的成功归因与天赋,为自己的懒惰找一个完美的借口。

刻意练习,是学习一项技能的捷径。

所有的技能的掌握,都离不开刻意练习,所学的知识,只是为了帮助我们制定练习计划和在练习中进行自我纠正。 作家不会等灵感来了才写作,我们耳熟能详的小说家村上春树先生,也是每天趁家人还在熟睡之时,一个人在餐桌上写下十页纸。

有效的练习具备几个特点: 在学习区练习
要了解训练的体系,循序渐进地练习。

专注
练习时一心一意,关注练习的目标,自己的状态,而不是具体的产出物。

反馈
有效的练习需要反馈,如果找不到人给反馈,通过回放录像,自己给自己反馈也是不错的。 反馈速度决定了学习速度。拿编程来说,我们让学生先练打字和快捷键,这样本来要一个小时写完的代码,十分钟就能写完马上得到反馈,进行修改。一个小时可以练习五遍,学习速度不就提高了五倍?

重复
大量地重复。

在实验室里,我们让学生从练习打字开始,练习命令行,练习快捷键,练习测试驱动开发。

培养习惯

习惯代表稳定性,有稳定的习惯,才能有稳定的产出。 所以我们应该尽早学习习惯的原理,养成好习惯,改正不好的习惯。 我们影响学生培养刻意练习习惯,读书习惯,每日反思习惯,写文章总结的习惯。

综上所述,学习在学习期间应该学会学习方法,养成学习习惯,进行自我管理,锻炼写作、演讲等输出能力。做好成为终身学习者的准备,进入企业后才能快速并持续地学习,才能保持持续竞争力!

扩展阅读: 书籍: